求職擇業要贏在起跑線?香港營造師學會會長孟家榮以自身經歷打破這迷思。他自言當年中學不愛讀書,直至會考放榜當天,才知那是自己在學校讀書的最後一天。就在回家途中,朋友建議他報讀建造業課程,於是他便由學徒起步,入行後卻燃起無窮鬥志,努力進修,穩打穩紮,一步步晉身項目管理人,後來更成為建築公司總經理,以至創立自己的公司。他說入行不管起點如何,也可力爭上游。「別介意自己的能力和學歷;若然對行業有熱誠,只要把握時間和機會,好好磨練,一樣可走出自己的路。」
自言不是讀書料子的孟家榮,1994年中五畢業,會考成績平平,無法升讀中六,前路一片迷茫。後來經好友建議,報讀了建造業訓練局(現為香港建造學院)的學徒課程。「當時只有17歲,對工作和前途未有清晰概念,就是這樣加入了建造業。但當學徒受訓,不用死記背誦,學到的知識技能很實在,愈讀愈有興趣,沒想到會成為我人生轉捩點。」
找到事業目標
修畢一年課程,第二年便正式到地盤實習。「地盤工作當然有點辛苦,日曬雨淋,但年輕人不當一回事,只是做下來,開始思考長遠路向,後來見到有主管人員駕著亮麗轎車駛進地盤巡視,心想若有天能攀上這崗位便好了,我從此有了奮鬥目標。」
孟家榮指出,他入行頭十年曾當建築公司學徒,亦做過顧問公司駐地盤人員,以至維修保養管理人員,不同類型工作都願意嘗試。「我也是入行後才發現自己學習新事物很快上手,亦敢於擔當,地盤總管和地盤經理給予差事,我總是第一個舉手承擔,因我知道每件差事都是機會,每做好一件差事,都是肯定自己或自我提升的時機,這樣才有進步,能進一步向上發展。建造業需要有擔當的人,因興建一棟建築物工序繁多,如安全、設計、結構,每一環也會影響日後使用建築物的人或物,所以過程中的準備和管理工夫,務必做得謹慎周全。」
自我增值更上層樓
他後來晉升項目統籌,並知道如要更上一層樓,便須進修增值,所以開始半工讀生涯,在32歲前,先後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並相繼考取註冊工程師、註冊營造師的專業資格,再加入香港營造師學會。這時的他,已經是工程經理。
地盤工作辛勞,下班後仍繼續進修,需要很強的毅力。「當中一定有很多挑戰,你要面對工作壓力、放工讀書的勞累、犧牲玩樂時間等;但就像許多青年成長過程一樣,要經過努力才有得著。或許我從小入行,對行業懷著一份熱血,所以還不時主動參與業界不同層面的工作,例如建造業議會、學會、業界回饋社會的活動等。」
營造師有如指揮家
提起建造業,人們多熟悉建築師和工程師等專業,對營造師工作或較陌生。孟家榮表示,營造師的角色,有如項目在興建過程中的大總管或指揮家。他指出,一項工程由建築設計到施工計劃推行,有許多專業人士參與,如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等,而在建築工地,施工會有很多不同工序,涉及各種規例和指引,需有專人規劃、協調及執行各項細節,而營造師負責統籌管理整個項目,指揮各地盤單位按時按序施工,確保順利執行。
「要成為一位出色的營造師,除要有領導才能、肯擔當之外,最重要是對行業富有熱誠,因有熱誠才會推動你用心營造每件事,願意為業界付出,改善和優化現有系統措施,並發掘更多接班人,這樣才能助建造業持續發展,營造師才可繼續發揮所長。」
溝通能力不可少
入行多年,孟家榮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擔任地盤總負責人,為本地大學興建教學酒店。該酒店有很多不同功能,既有一間酒店的所有設施,亦有學生宿舍、班房、各種教學設施。「項目有不同持分者,如大學管理層、學系負責人、酒店營運團隊,另有建築項目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團隊。而身為營造師,你要了解他們關注的事情,從中溝通協調,確保施工計劃能順利進行。」他說,首次碰到這項複雜工程,工作挺不容易,但亦獲益良多。
「營造師需有卓越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因每天要面對不同的人,由前線工友,以至建築師、工程師等,皆要一一聯繫,而且持分者各有不同要求,所以與人溝通的方法和人事管理能力很重要,專業知識可靠進修而獲得,但溝通能力沒有一本通書,得靠自己摸索和日積月累的磨練。」
另一難忘經驗是當年替發展商成立建築公司。「當時人手不足,但手上項目施工時間緊迫,最後用了年半時間完成建築項目之餘,還能和母公司的交樓部門合作完成執修及交樓予業主。我們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當年大家奮力達成目標,那次經歷讓我知道,要令團隊做好事情,必先得到團隊信任,即使日後管理自己的公司,亦是和團隊互相信賴,建立合作精神,才能成功。」
事業座右銘:別理起跑線 奮力衝終點
孟家榮入行用約10年時間,由學徒、管工、協調員,晉升為項目經理;到後來成為總經理,以至自行創業。今年出任營造師學會會長, 他認為年輕人擇業求職不要只看起點,就算成績不如人意,在現今教育全面普及化的環境下,無論在哪個地方起步,只要找到目標,努力付出,成功並非奢談。「或許人沒有能力去主宰『起跑線』和時限,卻有能力去選擇和決定自己的『終點站』。」
行業搶人才 營造事業前景佳
建造業議會早前發表一份人力資源報告,指出2023年行內欠缺近15%人手,到2027年人手短缺更增至5.5萬人。孟家榮指出,站在香港營造師學會的立場,他們亦十分關注人才不足問題。「兩年前我們已指出,業界當時最少需要500名營造師,但實際上註冊營造師只有260名,現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開發工程項目,人手供求差距將愈來愈大。」
建造業 ≠ 地盤佬
人手不足是整個建造業的問題,除了香港營造師學會,孟家榮亦有參予建造業議會屬下青年事務委員會的工作,不時走進學校接觸年輕人,向他們講解行業嶄新科技發展,以及入行途徑,讓他們改變對建造業的印象。「建造業或許給人印象仍是身水身汗、日曬雨淋,不少人以為在地盤工作便是『地盤佬』。我入行時亦有這個想法,但入行後很快明白,行內有很多不同職位,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例如工地監督,現時連女性從業員亦愈來愈多了。」
孟家榮表示,隨著時代變遷,建造業不斷引入創新科技,很多範疇已開始使用科技系統,協助更快更準確地進行監督、測量及管理,例如智能安全帽、智能機械人、BIM等。「現今的建造業已很專業化,工人亦有專工專責的證件,管理人員不在話下,如工程師、測量師、建築信息模擬經理,以至營造師,皆需要有認可專業資格。」
清晰晉升階梯
孟家榮強調,建造業是發展前景十分可觀的行業。撇開未來大型基建不斷,以及大量房屋興建的老生常談,建造業在人才培訓和發展階梯上也有充足支援。
「以我自己為例,由報讀建造業訓練局的學徒課程開始,之後做過項目聯絡員,認識了地盤工作後,可想清楚自己適合做文職工作還是喜歡戶外工作,一文一武。『文』主要是圖則管理,文件往來,與不同部門開會等協調工作;『武』即是執行上的工作,是每天在地盤上實施計劃的管理者,不論文武,再進一步都可朝項目經理進發,經過進修考取資格,成為專業營造師和工程師,然後就是項目總監或董事。晉升過程要多久因人而異,我自己由學徒到項目管理人用了12年,再上就看自己的修為和際遇。新一代晉升可能更快,因現時機會比從前多,他們的起步點也許更高,能力可能比我優勝,大概不用10年也可做到了。」
營造師規範化
作為香港營造師學會會長,孟家榮表示學會未來將繼續積極為落實營造師規範化努力。「例如在最近政府公布的『人才清單』上,已正式加入了營造師這個職稱,事實上,內地早已有建造師這一專業,今次在這份文件上首次將營造師同建造師並列,希望規範化能在短時間內落實。社會也對建造工程管理如安全質量等期望愈來愈高,而這實有賴營造師在建築工程施工上發揮總指揮的作用,落實營造師註冊制度,能真正有效改善整體建築管理的質量,攜手邁向建造業2.0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