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已於上周出爐,學會對特區政府以「提速、提效、提量、提質」為目標,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計劃表示歡迎及支持,其中涉及與營造管理的範疇,學會亦想藉此機會與讀者分享一二。
學會樂見發展局將成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專責統籌「組裝合成」MiC等高效建築的發展,以及精簡項目的審批程序,為業界拆牆鬆綁。由於現時MiC建築法一般在內地廠房預製組件,再運回香港的工地進行裝嵌。在疫情影響下,物料運輸以至派員到內地監控生產組件驗收有一定難度,我們期待盡快恢復與內地通關,令交通運輸和來往中港兩地檢驗更為順暢,並會全力配合防疫要求。
借助教育機構 培養建築界新血
就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簡約公屋》等相關工程量推算,學會估計業界仍需要額外500名營造管理人才,但現時本港的註冊營造師只有約260多名,但專業營造師難以在短時間倍增,特別是本港出生率持續下降,DSE考生人數亦急劇下降。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數據,2022年報考人數相比10年前已大幅下降超過三成,以此估計,年輕勞動人口將進一步減少。
本會支持政府投放更多資源用於推動建築科技,以紓緩人手緊張問題,並提出可從培訓及吸納人才兩方面入手,一是借助現時的教育機構,包括各大學院和香港建造學院培養未來建築界新血。與此同時,本會認為政府提出為內地及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來港工作的誘因及資助亦是出路,特別是營造專業人士,亦樂意與政府商討訂定來港工作的認可專業資歷及資格,並提供相關的諮詢服務。
除此以外,假如香港能夠盡快確立營造師的註冊制度,取得與內地互認認可資格,使內地的營造專業人員可來港工作,相信可為香港及大灣區的建築發展提供穩定的人才支持,應付未來的房屋及基建發展。當然,政府及業界需擬定策略性計劃,率先保障本地人才的就業機會,在此基礎上引入人才,方能提升香港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