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3日公布,很多市民都期望政府能夠推出更多紓困方案,因疫情的緣故,很多公司因經營困難而倒閉,失業率攀升,尤其是基層市民,正處身於水深火熱中。
最直接的紓困方案當然是派錢/派發消費券,對於政府是否再大開庫房,坊間也有很多討論,有些意見認為應該,不但有助市民紓困並可以刺激經濟。另一方面,也有意見提出政府該量入為出,保持財政穩健,尤其在疫情期間政府需要大量額外資源用作抗疫,包括購買疫苗、承擔檢測費用、營運隔離設施、應付額外醫療支出和興建更多臨時醫療設施等等。除經常性公共開支外,政府在未來數年亦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計劃,這些非經常性公共開支都會對政府構成龐大的財政壓力。
這些觀點各有理據,很難作出取捨。雖然如此,但是否沒有其他辦法呢?以建造業為例,疫情雖然對行業造成很大影響,但透過業界團結和努力,在疫情期間一起攜手抗疫,例如透過自願「進入工地強制檢測計劃」,以減低工地的傳播風險,避免因有工人確診而停工的損失;另外,建造業議會聯同業界於2020年初發起「建造業抗疫關愛行動」,為受疫情影響的工友及其家屬提供經濟及關愛支援,在發展局支持下,各商會、學會和工會紛紛響應,出錢出力,以業界的力量支援業界的需要。
至於政府資源方面,建造業的「肺塵埃沉着病補償基金」多年向業界徵收款項,現時儲備金額已達29億元。隨着地盤環境改善,補償個案由高峰期的2,100宗降至現時約1,400宗,預計未來個案數目亦會持續遞減。現時基金每年徵收款項約3億元,足以應付現時所有補償個案,若現時徵收率維持不變,理論上足以滿足未來補償個案的需要,政府是否可以透過修改法例,擴闊使用基金用途並靈活調撥資源,讓受疫情影響的從業員得到適切的幫助。
最後,政府亦可藉此機會檢視所有部門的資源運作,透過重整調配策略,釋出可動用的資源,這樣既可落實推行紓困措施,又不會加添庫房的財政壓力,可謂一舉兩得。
香港營造師學會會長馮國強營造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