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納萬家燈火的高樓大廈、薈萃中西文化的主題樂園、以至位於大學正門的標誌藝術,都有賴建築、工程業界的團隊合作和努力,才可成就這些都市風景。校友謝偉正Tony正是其中一員,80年代在摩理臣山工業學院 (IVE前身) 修畢建造管理學文憑後,便投身建造業界,並持續進修,現為協興建築有限公司總經理,監督各項工程合約,並出任香港營造師學會會長。入行三十多年,Tony仍不斷吸收行業新知識,掌握可提升效率及工地安全的科技,更一直在行內提攜、栽培下一代。
文章內容轉載自VTC校友事務網頁如下:
實戰為重紮穩根基
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的專上教育學位有限,海外進修亦非人人能負擔,Tony直言,當時高考成績不佳,進修機會可謂寥寥無幾,思考前路時,曾考慮較文靜的商科,而本身在建築界工作的姐夫則推介性格好動的Tony讀建築學科,他形容,自此「誤打誤撞」入讀摩理臣山工業學院建築系。
回想求學的歲月,Tony顯得雀躍,雙眼炯炯有神地分享經歷:「當時返學好開心,我們大部分都是男生,都坐唔定。課程除了理論,更著重實踐,我們要學習砌磚、做木工、油漆,甚至釘板、紮鐵、測量。兩年時間,感覺好快就畢業了。」校園雖然不算很大,但Tony表示,這反而拉近不同年級及學系同學之間的感情,「一到小息好似中學咁,唔同學系一齊落操場打籃球,好親切」。
充實的校園生活、實習機會,以及伙伴關係,逐漸令Tony對建造業產生興趣,亦為將來事業打好根基。他以優異成績在工業學院畢業,隨即入讀城市理工學院,先後完成高級文憑及學士課程。甫踏入九十年代,他正式入行參與各項大小工程,期間仍不斷抓緊進修機會,取得碩士學位,自強不息。
Tony入行時,正值將軍澳的科技大學動工。作為首個參與的工程,亦成為他最難忘的項目之一,全因他曾參與安裝科大廣場的「時間之輪」日晷雕塑,「如何精準量度日晷的角度,再灌漿固定,令它準確按太陽投影測定時間?學院教導的測量技巧便有用武之地。」Tony坦言,投身建築行業為他帶來成功感,他曾管理的工程,還包括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美國小鎮大街和明日世界、埋藏於啟德發展區地下20米深的區域供冷系統等特色項目,都令他印象深刻。
掌握新知提升效率
由一個對建築略懂一二的小伙子,走到今時今日,成為統籌集團多項工程的總經理,Tony認為業內人士應時刻留意新科技,了解引領工地發展的技術,才可趕上時代步伐,例如建築資訊模型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將工地資訊數據化,協助監察施工進度及準確度,以及建築物落成後的生命周期管理;亦需掌握組裝合成技術 (MiC, 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配合近年流行的「可供製造及裝配的設計」概念 (DfMA, 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Tony表示這些嶄新概念有助建造業跳出地盤的框框,步向工廠化運作,既可紓緩人手老化,亦可提升工地安全及效率。他又指出,新加坡在BIM運用方面已領先鄰近地區,本港的建造業界需急起直追,掌握新科技,以保持在亞太地區的競爭優勢。
但他認為,雖然近年有不少機器協助建築工程,但機械工具始終依賴人類操作,「若我們不認識和熟悉工序的處理方式,也難以運用輔助工具完成砌磚、油漆等工序。」因此Tony非常注重行內新人的「基本功」,對VTC的畢業生更是充滿信心:「很多大學畢業生剛入職便期望有清晰的晉升階梯,想盡快成為管理層,奈何欠缺前線工作經驗,未有足夠能力駕馭全面的管理工作,例如不清楚如何分辨水泥質素,或地盤工序之對錯,基本功不如VTC或副學士畢業生。」作為過來人,Tony勉勵非大學畢業的入職者抓緊機遇,自我增值:「正如我們營造師學會當中,有幾任會長雖並非出身自名牌大學,但我們一直保持謙虛且好學不倦的態度面對新事物及知識,應對行內日新月異的需求。」
無懼疫情孜孜不倦
疫情肆虐逾年,Tony指出建造業還算幸運,並未受到太大影響,雖然物料供應曾受其他地區的檢疫措施影響而稍為出現滯後,以及業界曾有地盤爆發疫情而有零星停工,但經行業商會合作,制定防感染措施,難題總算迎刃而解。
最近獲VTC委任為「建築、土木工程及建設環境訓練委員會」委員的Tony表示,對此感到榮幸,「好神奇,三十幾年前在工業學院讀書,今日有幸可以為VTC教學給予意見,期望用自身經驗及知識,協助師弟妹融入建築行業。」他又寄語師弟妹要「Hungry for knowledge,做到老、學到老」,強調求學之路永無止境,但疫情終會完結,不要因為疫情而感到氣餒,並以馬拉松比喻職業生涯:「馬拉松賽,起步時讓賽15、30分鐘又如何?裝備好自己,技術勝人一籌,你總有機會成為領先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