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香港營造師學會副會長李德康營造師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口的增長,重建發展及保育活化在香港也是一個大趨勢,以應對人口老化、市區老化等問題,利用鋼筋混凝⼟所建的樓宇,⽣命周期⼀般是50年, 以昂貴的維修費⽤延長樓宇5年至10年生命,這個方法又是否長遠可靠呢? 就樓宇維修責任上,業主的責任責無旁貸。
我們可以把樓宇的生命周期分為三個主要階段,而每一個階段也是不可忽略的問題。
1) 超過50年樓齡的樓宇
建議業主每年檢查及監察樓宇的狀況,業主需要聘請專業人士作出樓宇的安全評估,確保樓宇質素及安全合乎公共安全及公共健康標準。另一方面大家可以考慮綜合小區規劃,改善舊區環境,協調舊區與新建的綠化環境、安全,公眾休憩地方符合現代生活質素的標準。
2)30-50年樓齡的樓宇
政府已經有一個完善的監管制度(強制驗樓計劃)只要各大廈業主及管理公司根據法規之下完成檢測,確保合乎公共健康及公共安全的標準。
3)20-30年樓齡的樓宇
預防勝於治療,當樓宇出現損毀,可造成嚴重或致命的意外。然而,大多樓宇失修引致的意外的成因,都可以透過一些明顯可見或可偵測到的癥狀及早發現。
建議考慮將20年以上的樓宇開始定期作出檢查,預早發現問題的所在,避免不理想的情況發生。
明白外牆維修時,搭建棚架產生龐大的開支,業主可以考慮使用現時的創新科投,利用無人機等,分析及檢查舊樓的情況,及早發現樓宇的結構問題,再進行合適的維修方案。
為樓宇進行定期維修保養,巡視, 檢查及監管是否有效,很視乎有沒有個可靠的監管質素匯報及記錄系統,令發現的問題,漏洞及不當情況得以及早修復。還有,在進行涉及結構,混凝土破損或剝落,使用合適的建築物物料來進行局部修補,以減少不兼容問題,而延長樓宇的使用周期。
事實上,本地工程界專業人才短缺,與其花大量金錢及資源去延續舊樓的壽命,反思利用資源去進行小區重建、採用嶄新技術外,更可考慮投放資源去推行專業人才培訓,提升工程管理的專業知識及技能,落實監管註冊制度, 才是上策, 雙管齊下,為社會發展帶來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