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身處「住得細又住得貴」的年代,如何才能住好啲?我們不單要告別劏房 籠屋,房屋的建築設計、屋苑環境規劃和建築物料的使用等等也同樣重要。香港文 匯報一連三日,探討在有限的居住面積中,如何讓人「住好啲」:建築師巧用「深」思讓公屋告別共 用廚廁,古舊建築保育,以及就改善港人居住質素的建言。我們或許無法根治港人高樓價的「死 症」,也難在短期裏將人均居住面積變大,但希望至少能在有限的居住面積中,減輕居住「痛感」, 為生活添上美感和喜感 生活添上美感和喜感。
「髒」「殘」「舊」、室內四面石屎牆,是香港公屋一向的「特色」。對公屋小市民來說,無喜感也 無美感,只得一個「住」字。其實,公屋的設計反映着不同年代市民的生活需要,經歷數十年「演進」 已由共用廚廁、長窄樓梯,到現在有獨立廚廁,特定居住面積,甚至設計上還兼顧「微氣候」影響,已 經大為改善。這一切,背後是建築師秉着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雖然不能讓市民居住面積變大,但也要 讓市民住得舒適啲。
完整文章內容可點撃以下鏈結下載閱讀:
請點擊鏈結
秘書處
香港營造師學會
2021年10月15日